關注我們
4008-060-618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市新路103工業園生產基地: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市新路北段325號
留言
富華智能科技 版權所有 ? CopyRight (2020-2022) 粵ICP備16097240號
3月13日,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開館儀式隆重舉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商奎、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張定宇、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局長扈萬泰與多名參建代表、青少年代表、專家代表、科普共建伙伴等共同為科普館啟幕。
該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標志著歷時兩年的科普館建設項目圓滿完工,重慶又新添了一家以自然資源為專題的科普場館,金大陸展覽承擔了該館的設計與制作任務。
PART1
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
CHONGQING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MUSEUM
重慶市自然資源科普館位于渝北區恒明路1號,總面積5390平米,設有中心展廳、地質演化展廳、生命演化展廳和自然資源展廳等。
展館旨在通過馬門溪龍、普安云陽龍、巴氏大熊貓以及袖珍邊城魚等珍稀藏品,以圖文、實物標本、互動體驗裝置等形式,引導公眾探索重慶8億年地質與生命演化之旅,提升對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資源和文化自信。
PART2
指導思想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公眾增強珍惜自然資源、呵護美麗國土的意識,吸引自然資源科研人員、科普志愿者投身科普事業,“培育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PART3
展覽理念
整體展館打造以《探秘重慶環游記》作為運營主體理念模式,以生命探秘為主線,通過探索式的體驗模式,帶領觀眾開啟一段極具重慶特色和難忘的探秘之旅。
展館的三大展廳:地質演化展廳、生命演化展廳、自然資源展廳以“地質——生命——生態”遞進式的邏輯關系呈現給觀眾。三個展廳在內容上相互連接,在科學體系上又相互獨立。
通過提取大型明星節點展項作為每個展廳核心亮點,展示串聯整體展館的觀展節奏,帶領觀眾探天地變幻、尋萬物演化、品自然豐饒。
PART4
設計成果
以環游路線揭秘重慶地質演化
中心展廳 | 開啟夢幻般的奇妙旅程
中心展廳設計元素提取重慶山城特色,以藝術裝置形態搭建通往二層自然資源展廳通道樓梯。從交通流線上三廳各自獨立清晰,中心陳列鎮館展品馬門溪龍以及巨龍裝架,作為視覺焦點給觀眾以視覺震撼體驗。展廳頂部造型以光洗禮,映襯空間。
地質演化展廳—大地史書 | 地球從何而來,巴渝大地又如何形成
地質演化展廳位于一樓中心展廳東側,以地質穿越作為主導邏輯線,展項重慶海陸變遷互動裝置、“重慶萬卷書”《重慶地下一萬米》球幕影院等均為重慶首創。
展廳以瞿塘峽作為開端揭秘重慶地質特色,利用重慶立體沙盤結合瞿塘峽景觀投影,從宏觀角度縱覽重慶地形地貌,彰顯重慶山河之美,開啟地質探秘之旅。
萬物溯源以時間為軸線,展示自宇宙大爆炸以來至現代地球的宏觀演變過程和演化結果。原地球剖面模型利用地球球體結構設置嵌套式燈光裝置,結合信息帶、觸摸屏打造復合型展項,多維展示地球構造。
重慶主要發育沉積巖,這些不同時代和環境下形成的巖石順序疊放,恰似一頁一頁地史書卷。展廳延續空間形式利用內切圓展臂設置展線形式,通過島臺結構豐富展覽空間與手段,強化展覽的互動性。
在沉浸式全景空間通過360度球幕包圍式仿真環境,模擬下探重慶地下一萬米的極致三維立體視聽體驗,用回溯方式回顧重慶地質構造、巖石地層、古生物的協同演變歷程,為游客講述重慶8億年蕩氣回腸的地質史詩。
影院影片以“重慶地下一萬米”作為故事主線,通過第一視角,在內容屬性上完成空間與時間的穿越、現在與歷史的對話,直觀地將巴蜀文明呈現在觀眾面前。
生命演化展廳—生命長卷 | 生物興衰幾何,山川之下埋葬著哪些秘密
生命演化展廳位于一樓中心展廳西側,以生命起源及演化作為內容邏輯線索,揭示生命演化歷程。主要包括極具科研科普和開發利用價值的秀山邊城魚化石、云陽恐龍動物群、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群等展項。
序廳通過動態投影屏和云陽恐龍化石浮雕墻聯合打造藝術造型墻,圓形LED屏與環境形成強烈對比,是區域的視覺中心,預示進入“生命演化”的歷史畫卷。頂部的宇宙星空展現生命最初的軌跡,三者結合強化整體藝術效果。
5.4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揭開生物演化史的華麗篇章。展廳利用多媒體實景景箱,選取奇蝦、三葉蟲等代表性生物制作模型,配合模擬海洋環境的視頻投影,將中國寒武紀澄江生物群的繁榮景象生動呈現給觀眾。
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是地球曾經的主人。該處利用展有恐龍足跡模型的玻璃地臺和足跡群造跡場景復原,再現恐龍的活動軌跡。內嵌式地臺與場景復原的結合,增強空間參差節奏感,豐富了展品的體驗性。
云陽侏羅紀恐龍化石墻是重慶境內發現的,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侏羅紀原址單體恐龍化石墻。展廳中心區域1:1復原其部分化石富集區,通過墻體光影效果襯托,為游客帶來親密接觸消失的史前巨獸之震撼體驗。
萬州鹽井溝是中國第四紀哺乳動物研究的發祥地和中國南方產出更新世化石最豐富的地區。展廳內裝架東方劍齒象、巴氏大熊貓、華南巨貘、谷氏大額牛等多種國內罕見的高完整性骨架化石,為游客演奏出一曲繁盛多樣的史前生命歡歌。
現今官方報道的巴氏大熊貓骨架全球僅發現四具,它們是大熊貓家族中體型最大的一個類型。館內共展出兩件巴氏大熊貓標本,其中一具有迄今發現最完整的頭骨化石,另一具是迄今發現最完整的骨架。
展廳最后選用神秘的深藍色來營造生命起源的神秘印記,并采用直觀的圖版結合模型和局部小型多媒體互動手法,引領觀眾進行自主式觀展。
自然資源展廳—巴山渝水 | 發現自然界的珍貴寶藏,探索人與自然共生之道
自然資源展廳位于二樓中心展廳西側,主要介紹重慶自然資源的分布和特色演繹,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設計手法上采用以景帶點的方式拉開重慶自然資源的序幕,打造沉浸式體驗感。
設計師利用多媒體沙盤,將平面展示和立體地形相結合,通過聲、光、電、圖像、以及計算機程控技術與實體模型相融合,充分體現重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展示重慶資源分布與變遷的信息。
物理互動空間設計了墻面翻板物理互動、中心展臺滾輪物理互動和積木拼裝等游戲設施。觀眾在結束參觀后,可在此空間以游戲的方式對所學到的知識加深印象,趣味無限。
PART5
結語
EPILOGUE
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在設計時,通過展覽的空間劃分、流線走向、色彩主題調配、數字技術等各方面的主觀引導,將觀眾的情緒、心理充分調動,順應展覽的總-分邏輯,觀眾的情緒活動呈現為期待-初起-稱贊-感染-升華-自豪-敬重-震撼。
對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來說,社會效益與公眾服務效益是該館發展的根本目標。隨著該館的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拓展和發揚,未來必將打造成為重慶市自然科普的殿堂。